欢迎光临喵站
吃瓜,学习,涨姿势

拉合尔到德里:一段印巴分治史

4月一场意外的旅行我从拉合尔完全没准备的到了德里,这两个城市有着相似的炎热、相似的巨大的红色砂岩建筑和可以相互交流的语言,但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信仰。正是因为这不同的信仰,它们最终分属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瓦噶边境

▲巴基斯坦瓦噶边境

4月的拉合尔气温已经升到了三十度以上,下午四点半瓦噶边境的看台上已相当热闹,人们从巴基斯坦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来为了欣赏参与一场“全世界最精彩的降旗仪式”。

▲巴基斯坦瓦噶边境降旗 ▲巴基斯坦瓦噶边境降旗
▲巴基斯坦瓦噶边境降旗

卖国旗和冰镇饮料的小贩在人群中穿梭,高音喇叭播放着爱国歌曲,大部分人都在忙着拍照或自拍。

五点, 在克什米尔冲突中失去了一条腿的战士准时进场挥舞着国旗调动气氛,人群也激动起来,跟着喇叭齐声大喊“巴基斯坦万岁”“真主至大”毕竟在气势上可不能输给对面的印度。接下来大兵进场,列队、敲鼓助威、超过头顶的高踢腿,随着军号国旗缓缓下降,观众席也跟着迎来一个接一个的小高潮。

由于印巴之间的紧张关系,两国边境的士兵都较着劲的想要在气势上超过对方,腿也越踢越高,这场边境上的降旗仪式一度被称为印巴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现在表演的性质超过了对抗,国门两侧动作一致的让人怀疑他们一定事先排练过,而观众可以尽情的为自己的国家呐喊狂欢,再排着队跟大兵合照,然后心满意足的把照片发到社交网络接受朋友们的赞赏。

▲巴基斯坦瓦噶边境降旗

▲巴基斯坦瓦噶边境降旗

边境的高墙上国父穆哈穆德·阿里·真纳的画像用那一贯严肃的表情俯看着这每天一次的狂欢,不知道如果他真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会不会感到欣慰,毕竟这个国家的诞生与他不顾一切执拗的坚持密不可分,以至于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这样评价他“一个精神错乱的疯子,心里只装着一个巴基斯坦。”

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教与穆斯林

▲拉合尔巴德夏希清真寺

▲拉合尔巴德夏希清真寺

在拉合尔古堡的后花园,我们的巴基斯坦向导指着墙上的空洞义愤填膺说:“锡克人偷走了我们的宝石。”

即使这样,也丝毫不影响我们想象这座宫殿昔日的奢华,专门的大象通道、宝石镶嵌的墙面、数百个喷泉只为国王和王后能在夜色中的喷泉下沐浴月光。拉合尔是一座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城市,它是《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所在地,又有最繁华的市场和咖啡店,这里被称颂为“巴基斯坦的灵魂”,而就在不到一个世纪前这里还是“印度的灵魂”。

在拉合尔旧城东部朝向印度的城门叫德里门,而德里红堡朝向拉合尔方向的证明则叫“拉合尔门”,昭示着这两座城市不能被忽视的历史渊源,也昭示着这片次大陆曾经的统一。

▲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王朝

南亚次大陆从来就是一个种族民族和宗教的大杂烩,印度教来自印度北方的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他们南下征服了最早居住在印度的德拉威人,早在基督出生几个世纪前,印度教的哲人就在印度河两岸写下了印度教的经典《吠陀经》,让印度教在次大陆成为了主导。

16世纪随着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大军从开伯尔山口一路横扫而来,建立了强大的莫卧儿王朝,印度人对恒河平原的统治受到削弱,而蒙古人留下的不仅是精美绝伦的建筑,还有真主安拉的福音。

▲印度德里红堡的拉合尔门

▲印度德里红堡的拉合尔门

两种宗教就这样在南亚次大陆扎下了根,而他们之间却有着不可弥合的矛盾。

印度教有350万个神,印度教徒可以膜拜任意他所喜欢的对象,动物、植物、水、火、精灵、星星都可以是神的化身。

而穆斯林的情况刚好相反,他们认为世间只有一个神,那就是安拉,而且严格禁止偶像和偶像崇拜,与色彩饱和度颇高的印度教寺庙相比,清真寺是朴素庄严的场所。穆斯林在清真寺集体做礼拜,而印度教则独自拜神,他只要在头脑中把自己和神结合在一起。

▲穆斯林的礼拜

▲穆斯林的礼拜

除了这些形而上的教义,更大的矛盾来自世俗生活,印度教遵循严格的种姓制度,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等级,每个人一出生他的工作、生活、婚丧嫁娶就已经无可更改的注定了。而对于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的信众都是兄弟,种姓制度在他们眼里是要受诅咒的。

▲印度教的祭神仪式

▲印度教的祭神仪式

两个族群都有激怒对方的绝招,对印度教徒来说,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音乐。清真寺的仪式很朴素从来不用音乐,在族长祷告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音乐干扰,会被穆斯林视为极大的不敬。印度教徒想要激怒穆斯林,只要在周五例行祷告的清真寺外吹吹打打就足够了。

穆斯林挑起事端的方法与一种动物有关,印度教对牛有着几乎偏执的信仰,他们宁愿自己饿死也要让无所事事在大街上闲逛的牛生存下去。而在穆斯林看来,人为了尊崇动物而甘愿贬低自己的想法愚不可及。他们故意在杀牛前把牛从印度教寺庙门前赶过,在牛的吼叫和政治声中窃笑。几百年来,成千上万的人就这样死在了紧随其后的冲突中,做了牛的陪葬。

巴基斯坦的诞生

▲旁遮普地区的与殖民官员合影的上层印度教徒
▲旁遮普地区的与殖民官员合影的上层印度教徒

英国第一次完全统一了这片次大陆,这两个族群之间在英国的统治下达成了脆弱的平衡,但人数上处于劣势的穆斯林始终怀着不安,1937年的国大党选举中,在穆斯林占少数的省份,国大党拒绝和穆斯林联盟分享双方共同争取到的权利,这导致印度的穆斯林越来越担心:印度独立之日就是他们受制于人口数量占优势的印度教徒之时,从而在这片自己的莫卧儿祖先曾经统治过的土地上,陷入无依无助疲于生存的境地。

▲南亚次大陆穆斯林(绿色)、印度教(粉色)人口分布

▲南亚次大陆穆斯林(绿色)、印度教(粉色)人口分布

印度的穆斯林应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个想法在剑桥的哈伯斯通路3号一所不起眼的英式小房子里第一次正式提出,它诞生于一份四页半打字纸长的文章中。该文章的作者是一位40岁的印度穆斯林研究生,他叫拉玛特·阿里,文章标题下标注的日期是1933年1月28日。

阿里写到,将印度视为单一国家是“一个荒谬至极的错误”。他呼吁将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印度西北诸省分割出来成立一个伊斯兰国家,并且根据这些省份,旁遮普Punjab, 西北边境省Afghan Border state, 克什米尔Kashmir, 信德省Sind, 组成了一个新的名字巴基斯坦Pakistan,圣洁之地的意思。

▲拉合尔巴基斯独立纪念塔

▲拉合尔巴基斯独立纪念塔

1940年3月23日,全印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通过了一份决议,这份决议后来被称为《巴基斯坦决议》,首次正式呼吁印度的所有穆斯林正式成立一个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巴德夏希清真寺旁白色的高塔就是为了纪念这次决议,3月23日也被定位巴基斯坦的国庆日。

▲真纳与蒙巴顿夫妇

▲真纳与蒙巴顿夫妇

除了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偏执般的坚持,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也让英国不得不尽快的做出决定,否则这片次大陆将陷入无尽混战与崩溃之中,而分治便成了一条看上去疯狂但又唯一能让各方达成统一的道路。

大屠杀与大迁徙

蒙巴顿没能说服真纳维持一个统一的印度,最终英国宣布印度各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对于印度教或穆斯林占绝对多数的地区选择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旁遮普来说就是一个大难题。这里共有17932个城镇和乡村,生活着1500万印度教徒、1600万穆斯林和500万锡克教徒,让他们达成共识加入巴基斯坦或者印度显然比登天还难。

面对这个难敌,英国人的解决方法与印巴的分治如出一辙,旁遮普将被一分为二,而这份工作将由一位从未到过印度的英国律师西里尔·拉德克利夫在几星期之内完成,他甚至没有时间去实地看一眼自己即将的分割的土地,他拥有的只有一份皇家红兵地图,他的铅笔触及之处,数百个村庄的命运永远发生了改变,无助的农民与他们的土地、水井和小路分离,工厂失去货仓,发电厂失去输电网络,而他对此完全爱莫能助,8月15日独立日之前,他必完成这份改变历史的地图,他料到了他画下的这条线将带来流血和冲突,可当一切真的发生时,还是震惊了所有的人。

▲1947年印巴分治边境

▲1947年印巴分治边境

今天的德里门依然是德里的地标,这里雄伟的建筑是新城和旧城的分界,1947年8月15日,所有人在这里欢庆印度的独立,然后对于拉合尔所在的旁遮普来说悲剧才刚刚开始。

在瓦噶边界的另一侧就是印度的阿姆利则,一群锡克人正在洗劫他们的穆斯林邻居,他们毫不留情的杀尽所有男人,女人们则被剥光衣服反复强奸,然后被带往进庙隔断喉管。而接下来爆发的一个月因为这条边界而引发的大灾难史无前例,无人能顾遇见的惨烈。

根据拉德克利夫划定的边界五百万锡克教和印度教徒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而超过五百万的穆斯林被划给了印度,这无异于陷他们于地狱之中。

▲阿姆利则分治后被破坏的街道

▲阿姆利则分治后被破坏的街道

在拉合尔,一直受到印度教徒压制的穆斯林认为既然巴基斯坦是我们的了,那印度和锡克教徒的商店、农庄和房屋也都应该是我们的才对,而在边界线的另一边,好战的锡克人正在磨刀霍霍准备赶走他们的穆斯林邻居,好让那些被拉德克利夫手术刀留在巴基斯坦的兄弟回来后有田可种。于是,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穆斯林开始了陷入了莫名其妙的疯狂。

▲大屠杀后秃鹫在啄食冲突遇难者遗体

▲大屠杀后秃鹫在啄食冲突遇难者遗体

在阿姆利则整个穆斯林居住的区域只剩下瓦砾和废墟,股股浓烟冲上天空,秃鹫盘旋在天空密切注视着已经倒塌的墙体,残垣断壁之间处处弥漫着腐尸的气味。拉合尔以北的贸易城市谢赫布尔,所有印度教和锡克教都被赶入一个巨大的仓库,随后穆斯林警察就开始用机枪对他们扫射,没有一个人活下来。

一名纽约时报的记者记载到:“我还没有对任何事情感到震撼过,但今天的印度流血比下雨还要多。我曾经看到过的死人不计其数,但最丑恶的是,今天居然比我以前加起来看到所有死人还要多的印度人死去时没了眼睛或手脚。被枪打死算比较有福气的,很多人是被球棒或石头殴打致死,或是被打成重伤后流血而死,而炎热的天气和漫天飞舞的苍蝇让他们的死状更我可怖。”

然而这些人在攻击时并不完全是出于对宗教的狂热,贪婪往往是隐藏在他们心底的另一大动机。宗教只是被他们借用的外衣,邻居的土地、商铺和财富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整个社会陷入了巨大的崩溃之中。

▲难民步行前往巴基斯坦

▲难民步行前往巴基斯坦

而对于活下来的人来说,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和人口互换。

他们不得不离开世代生活的地方,步行前往印度或巴基斯坦,所有这些无助的人所做的旅行并不像到邻村去串门那样简单。他们是被连根拔起后,进行着一场有去无回的长途跋涉,在长达数百英里的路上,他们每走一英里都要受到疲劳、饥饿和霍乱的威胁,而且还要面对无力抵御的袭击。

他们中的多数都是手无寸铁的文盲农民,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总督、国大党、穆斯林联盟为何物,所谓的分治、边界划分甚至是把他们推向绝望的自由,都是他们不曾关心过的事。

▲难民之间的冲突

▲难民之间的冲突

▲火车上拥挤的难民

两方的难民队伍经常在路上互相遇见,除了出于义愤的打斗,偶尔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印度和穆斯林的农民会相互告诉对方自己加的位置,让对方享用自己的田宅。

这场浩劫上千万人民留下了永远无法抚平的创伤,旁遮普几乎没有哪个一个家庭没有在这场丧心病狂的屠杀中失去亲人,印度历史学家给出的死亡人数是五十万,而据民间估计这这一数字在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到1957年左右,印巴两国互相迁移的难民才逐渐得到安置。各大城市的贫民窟和都市贫困阶级也由此形成,成为长期影响两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印度德里的难民营

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这段历史

推荐书目: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

以翔实丰富的史料,生动优美的文字,深厚的人文功底再现了印度独立的曲折过程。从印度独立前夕,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埋下印度分裂的伏笔写起,紧紧围绕着甘地的活动一直叙述到印度正式独立,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冲突激增,甘地遇刺身亡,印巴最终分裂的全过程,展现了印度历史上最动荡也最富有魅力的一幕幕场景。《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从1975年在美国出版后,不断再版,是了解现代印度的必读书。

推荐电影:
《灵魂奔跑者》又名(生命的冲刺)

本片根据印度传奇田径运动员、被称为“飞翔的锡克教徒”米哈·辛格(Milkha Singh)的生平事迹改编,是一部励志电影,以印巴分治为时代背景和米哈的人生的成长背景,可以从人物的角度更生动的理解那段历史,片子本身也拍的十分精彩。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拉合尔到德里:一段印巴分治史》
文章链接:https://www.bachemiao.com/3584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业余吃瓜,理性学习,发现美的世界

小清新扒车教育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