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喵站
吃瓜,学习,涨姿势

南诏文化的主要内容: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导语

大唐帝国基业的实际奠基者李世民,本是一位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英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南诏开始时为大唐治下,官员们自然必须通晓汉文,否则怎么能够承上启下顺利执行公务?因此,不存在是否接受汉文化的问题,而是本身就是在汉文化的直接熏陶下,从一开始就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因此南诏自王族开始,本身就是唐文化的直接继承者,而不是所谓模仿者。南诏文化直接继承自大唐文化,而不是模仿大唐文化。咱们今天就来说说有关南邵的文化和文字的形成。

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南邵文化是大唐文化的继承者

大唐文化包容四海,四方夷狄也倾慕大唐,以受唐风化为荣,以率习儒学为耀。即便是被迫叛唐的南诏君主阁罗凤,也是一个“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的人。因此“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善抚其众”。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寻梦凑的小儿子劝丰祐的时候,竟然已经到了“慕中国,不肯连父名”,连来自自己祖宗、根深蒂固的本民族文化也不要了。

丰祐的孙子隆舜,本也是大唐文化的潜心研习者,不仅写得一手高水平的汉诗,甚至在大唐使者到来之时,也不失时机地抓紧时间虚心讨教《春秋大义》,虽然距今已经时隔千余载,其倾慕大唐文化的模样仍然呼之欲出。

异牟寻归唐以后,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了笼络南诏,而异牟寻也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忠诚,每年还派数十成百的王室成员、贵族子弟,以人质的身份到成都和长安学习汉文化,以后形成惯例。

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这些就学于成都的贵族子弟,将汉文化带回了南诏,扩大了大唐文化在南诏社会里、特别是朝廷中的影响。不仅南诏王异牟寻自己上书说:南诏是“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就是唐朝大臣也认为南诏是“道光殊俗,礼慕华风”。“群蛮之雄者曰南诏,率以儒为教先,彬彬然与诸夏肖矣。其向风仰流,归吾化哉!”在大唐文化的直接教育、影响下,南诏涌现出许多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诗人和文人,他们的部分诗文又流传到了唐朝内地,并且正是通过内地文献的保存与传承,才得以流传到今天。

由于后来善于理财的西川节度使杜悰,没有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简单地为了节省费用开支,限制南诏子弟及入贡的人数。

此举直接阻碍了南诏与唐朝之间的正常交往,引起南诏方面的不满。“杜悰自西川入朝,表无多内蛮傔,丰祐怒,即慢言索质子”,这导致唐诏双方出现裂痕,为咸通间南诏侵犯大唐,埋下了祸根。

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南诏文化具有多元性

南诏文化的多元性,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南诏是由云南地方民族建立的政权,有着自己民族文化的本源。然而南诏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朝廷中既有王室本族的乌蛮,同时也有大量白蛮和其他民族,甚至汉族大臣在朝廷中执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南诏文化中确实都有这些民族文化的成分。但是这些民族文化、包括王室本族的乌蛮文化,虽然在本民族内部及所控制的地区盛行,甚至影响逐渐扩大,后来成为影响南诏全境的文化,如佛教文化及乌蛮的火葬文化,但都不是从始至终对南诏产生根本影响的文化系统。

而在南诏君主们倡导下的南诏官方文化的本源,依然是大唐文化,因此南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制度,均直接继承自大唐,连绵不断、受益匪浅。南诏文化自始至终是以博大精深、胸怀开放、兼容并蓄的大唐文化为主流,并且受其潜移默化,南诏文化中同样具备大唐文化的这些特质。经过不断发展,在不断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吸收周围地区不同类型文化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了富有自己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

南诏文化具有多元性。而南诏文化的多元性,也是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一方面南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政权。南诏境内民族种类繁多,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特色,相互之间大相径庭。这种文化多样性,决定了南诏文化就其人文基础而言,就已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性。

一方面南诏周围同样存在着一个有着众多民族国家、众多民族文化政权的环境。在南诏政权“阐三教,宾四门”对外开放、兼容并蓄政策的导引下,来自周邻地区的各种异域文化,如吐蕃文化、骠国文化、古印度文化等,也荟萃南诏,南诏境内文化因之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南邵的文字

由于在唐代的时候,南诏各民族中,还没有形成本民族通行的文字。因此,无论是南诏官方,还是民间,通用的是汉字及汉文。因此,南诏时代留下的所有的文字记录资料,包括碑刻、物品刻字、绘画题记、文书、经卷,以及个人的文学创作作品等,全部都是用汉字、汉文。

南诏开始本为大唐治下,自然通用汉字、汉文。独立建国以后,也仍然是大唐的藩属,在与大唐朝廷及剑南节度使等中央及地方部门的交往中,依然离不开汉语、汉字。南诏政权自始至终全部使用汉字,部分碑刻文字所用字,为武则天颁行的字体,同时还运用了唐代民间流行的增减笔画的俗字体,或减少笔画的民间简化字,但依然属于标准的汉文化范围内的汉字体系,而不是其他民族文字,抑或所谓的白文系统。

就语言文字的系统性而言,白蛮的大部分语言,本身属于汉语言系统。并且白蛮及其后裔民族白族,自始至终没有产生自己的文字系统。“唐宋时代,白族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亦称僰文。古白文是借用汉字,再加上一些增删汉字笔画所新创的‘白字’组合而成的一种文字。”

其使用汉字的同音字,来记录白蛮语中的纯夷语部分内容,即所谓的白文,虽然从语言角度确实属于民族语言,但是从文字的角度,则并非是一种新创造的民族文字系统,如后来的西夏文、水书等,而仍然属于发生变异的汉字系统。

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由于南诏通用汉文,南诏书法皆汉文书法。南诏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王蛮盛书丹的《蒙国大诏德政碑》文,有王奉宗等书写的《南诏中兴画卷·文字卷》,还有一些僧侣们书写的经卷《护国司南抄》等。《碑》为汉族大臣所书,《文字卷》为南诏大臣所书,而南诏大臣本为受汉文化教育出来的,《经卷》亦正规汉文书法。因此,南诏的书法作品,也是属于正规的汉字书法系统。

由于南诏没有科举制度,因此没有受到儒家文化的同化,“故云南尊王羲之,不知尊孔、孟。我朝收附后,分置省府,诏所在立文庙,蛮目为汉佛”。同时南诏后期崇尚佛教,“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

而南诏人民学习汉文,乃是一种日常应用的工具,必然认真学习书法,因此南诏才会出现“书有晋意:俊秀者颇能书,有晋人笔意。俗重王羲之,不知尊孔孟”。由于受到大唐风气影响,南诏不仅重视书法,连唐太宗喜欢王羲之书法这一点个人爱好,也由大唐流风所致,而为南诏社会所继承。

《蒙国大诏德政碑》书法苍劲秀整,精通金石书法的阮元曾经分析说:“字犹是北周北齐遗法,王主二字三画皆齐,日月二字宽而不窄,以较北朝碑真相合矣”,这唐代少有的精品。《南诏中兴画卷·文字卷》字体丰润,笔法流畅,亦显大唐风格。总而言之,所有南诏留下的所有书法作品,本为深受大唐文化熏陶的当时人书写,必然均有唐人风格。

南诏时期的碑刻有《蒙国大诏德政碑》、《南诏封仓石碑》,摩崖石刻有位于云南昆明圆通寺后石壁上的元封石刻、位于四川凉山昭觉县碗厂乡不意瓦衣的发愿石刻等,全部是汉字。尽管按照后来的资料说法,在南诏时期已经出现了彝文,但是南诏官方通用文字是标准的汉文。

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结语

南诏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文化角度而言,就是一个整合各种民族及民族文化,整合各种宗教及宗教文化的过程。南邵在我国历史上资源整合,实现民族大融合,最终形成南邵特有的文化特色,南诏境内文化因之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史记》

《春秋大义》

《文字卷》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南诏文化的主要内容:南诏文化以及文字的形成》
文章链接:https://www.bachemiao.com/10864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业余吃瓜,理性学习,发现美的世界

小清新扒车教育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