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喵站
吃瓜,学习,涨姿势

12至14岁故意杀人将负刑责?网友们:极度同意!有的孩子就是恶魔化身!

这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似乎越发频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骇人听闻的行凶案件,大大超出我们对于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的认知。

 

因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些伤害他人的未成年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戒,这也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对自己的杀人行径毫无懊悔之意…

 

不过,未来12~14岁之间的青少年杀人犯可能将面临命运的改写——

 

 

就在今天,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草案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如若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并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在未来,年龄12~14岁的未成年杀人犯在法律上必须为自己的恶行付出相应代价,再也不能做法律的“特赦”对象,或者说是——“漏网之鱼”。

 

这个消息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很多人已经见证过太多太多冷血无情的未成年人杀人犯,他们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至亲之人或者比自己还弱小的人,事后却没有一丝懊悔…

 

2018年12月,湖南弑母12岁男孩用冷血和深藏的城府震惊全国,至今让人细思恐极。

 

 

化名吴某康的12岁男孩因为在家抽烟被母亲体罚,怒火中烧后冲进厨房提起菜刀向母亲砍去,直到二十多刀后母亲面目全非、倒在血泊中他才停手。

 

 

吴某康的作案动机可能和过去被迫和父母分开,长期留守农村,以及两次头部受伤有关,他曾经在作文中称自己缺乏父爱母爱。

 

吴某康母亲后来从打工地返回,陪伴孩子身边,给他生了一个年龄差距10岁的弟弟,发现大儿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后,对他的管教比较严厉。

 

但无论什么原因,都无法掩盖他亲手犯下的暴行,因为在他已经犯下弥天大错后,他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不断掩饰罪行,为自己辩白,完全不像一个只有12岁、小学还没毕业的孩子!

 

在母亲已经倒在二楼的卧室之后,吴某康带着2岁的弟弟闭门不出,防止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第二天,邻居感到异常,唤来吴某康的外公,让他去查看一下情况。

 

而已经把母亲尸体藏起来一整晚的吴某康依旧没有选择坦白,而是换上一身没有血迹的干净衣服淡定开门见外公,

 

面对外公的疑虑,吴某康借口说“我妈去外面了,没在家”搪塞。

 

当时吴某康的演技之自然,以至于外公不仅丝毫没有察觉异常,还让他和弟弟去爷爷家吃早饭,不要饿着肚子。

 

 

事后,村民表示当时的吴某康已经将藏着母亲尸体的二楼卧室门反锁,并把作案的菜刀扔到了房子后面的鱼塘里,抹杀罪证。

 

同时,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时间,吴某康拿起母亲的手机给班主任发了为自己请假的短信,

 

“吴某康明天请假行不,他感冒了。”

 

一直到邻居继续怀疑,外公爬窗户进入二楼卧室,吴某康的弑母大罪才血淋淋被揭露开来,

 

“屋里到处是血,凳子都倒了。女儿浑身是血倒在地上,双手被砍断,手腕里的骨头露了出来,脖子上有一道很深的伤口,头皮血肉模糊,身上至少二十多道伤口。”

 

悲痛绝望的外公跪在地上大哭,吴某康却镇定地对外公撒谎,

 

“母亲不是我杀的,她是自杀。”

 

 

垂死挣扎为自己辩解…

 

终于,警察到场,吴某康承认是自己亲手杀害母亲,在被警察抓走时,有村民气愤问他为何杀害自己的亲妈,他恨恨地表示,“我就是恨她”

 

从东窗事发,到事后返回案发现场指认作案细节,吴某康一直都没有流露丝毫后悔和对母亲的歉意,

 

村民们看到,吴某康回到案发现场前在楼下还露出了笑脸,脸上没有一丝害怕的表情。

 

一路穿过人群,见到亲戚,重回母亲的卧室,到回到警车上,他也是一脸漠然,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更震碎大家三观的是,被问是否知道自己做错了后,吴某康回答,“我知道错了,但不是什么大错,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除去这个12岁的身体和外壳,谁能相信这样的心智和思想不属于一个恶魔?

 

吴某康的冷血,和死去母亲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而这样如同人间在世恶魔的他,却因为年龄不够14岁,根本没有被起诉,也很快就被释放,随后还接着返回校园上学去了!

 

残忍杀害母亲,最终不仅连一天牢不用坐,还能继续回到校园,像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般…

 

人们说孩子都是天使,是上帝的礼物,但现实却是,有的孩子真的就是恶魔化身。

 

震惊全英并持续发酵了近30年的詹姆斯·巴杰尔谋杀案中,2个杀人犯当时犯案的年龄都只有10岁,但他们对一个陌生的2岁孩子,做出了成年人都难以想象的恶行,

 

 

在整个过程中,两人的狡猾、深谋远虑和残忍,让人完全没办法相信10岁是他们的真实年龄…

 

这两个恶魔小孩,就是罗伯特·汤普逊(Robert Thompson)和乔恩·维纳布尔斯(Jon Venables),

 

 

1993年2月,他们因为逃学相遇,发现彼此臭味相投,开始结伴外出捣蛋。

 

起初,他们还只是在购物中心偷东西,甜点、巨魔娃娃玩具、电池以及蓝色颜料,都是他们的“战利品”,

 

随后,倍感无聊的他们又去了麦当劳,故意踩脏餐厅凳子寻乐子,最后被电店员赶了出去。

 

这两次“小打小闹”之后,罗伯特和乔恩想要“玩点刺激的”,商量之下, 他们决定在路上拐走一个小孩,用偷来的玩具捉弄他。

 

在受害者詹姆斯·巴杰尔最终落入他们之手前,他们已经物色了几个对象,逛了大半天。

 

他们首先找到了一对幼儿,试图用糖果诱拐之,幸好孩子的母亲就在一旁,警觉地阻止了他们靠近,不过这不死心的二人居然大胆地趁这位母亲转过身结账之际,软硬兼施将其中一个幼儿带走,而这位母亲在发现之后急忙追赶,终于在门外将孩子追回。

 

这个已经被他俩成功拐走的孩子,就这样捡回一命。

 

而这两个老奸巨猾的临时搭档随即想到去糖果店找目标,

 

“糖果店孩子多!”

 

结果他们到了糖果店才发现当天店铺已经关门。

 

然而,2岁的詹姆斯·巴杰尔当时却只身一人站在隔壁的肉铺旁边,

 

 

当时詹姆斯的妈妈正在肉铺里面买单,让詹姆斯在商店外等她一下。

 

利用了糖果的计谋,他们很快就把落单的詹姆斯带走了。

 

 

下午近4点的样子,他们已经沿着当地运河走了大概四公里,詹姆斯想要找妈妈,于是大哭大闹,而罗伯特和乔恩一路用言语和行动恐吓2岁的詹姆斯,威胁要将他推入河中。

 

 

在这漫长的步行路上,两人遇到两次质疑,一次是一名路人怀疑他们三个关系,他俩用“他迷路了,我们在带他去警局”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搪塞了过去,尽管当时他们正往原理警局的方向行进;

 

而另一次,他们遭到了一个宠物店店员的阻挠,店员明显发现他们三个关系的可疑,并设法让他们不能离开,

 

然而遗憾的是,当时街上偏巧着火,店员无暇顾及他们,又给了他们带詹姆斯离开的机会。

 

最终,两人终于带詹姆斯到达一个小镇,在发现附近就有警局之后,他们改道偏远的浅滩,最终来到他们即将对詹姆斯进行残忍折磨的地方,一个废弃火车站的铁轨旁。

 

 

在这里,没有任何人阻拦,他们搬起铁轨重达10公斤的鱼尾板猛砸2岁詹姆斯的头部,用脚狂踢他幼小的身体,

 

为了用到偷来的玩具,他们在詹姆斯的左眼和眼睛上涂上蓝色颜料,逼迫詹姆斯吃下电池,最后,他们脱掉了已经遍体鳞伤的詹姆斯的下身衣物,性虐他的生殖器。

 

 

据后来警方猜测,他们可能还将电池塞入小詹姆斯的肛门过。

 

詹姆斯的尸检显示,他全身上下一共42处损伤,颅骨10处骨裂,但这些无一致命——

 

这说明他们存心把詹姆斯折磨致死…

 

 

最后,已经被折磨身亡的詹姆斯,被他们放上铁轨,头部被买入轨道旁的道渣碎石之中。

 

没错,他们想要制造詹姆斯被火车碾压身亡的事故假象,并借此销毁小詹姆斯的遗体。

 

 

两人离开后,小詹姆斯的尸体就被一列火车碾成两截,两天之后,人们才发现这是失踪的小詹姆斯…

 

 

而在被捕归案后,10岁的罗伯特和乔恩开始极力脱罪,他们一方面强烈否认所有指控,声称自己从未到过案发地点,一遍遍否认犯罪事实,

 

另一方面,使出了“小孩的伎俩”,试图用哭闹、吼叫、捏造案情、互相推诿和言语冲突来为自己开罪,

 

直到确凿证据呈上,两人才供述了犯罪细节。

 

而因为未满14岁,在英国的法律下,当时两人最高获刑是8年,

 

但因为此事实在太过残忍和令人震惊,28万人申请重判,街上爆发抗议游行,申请加长刑期及破例公布二人的真实姓名,

 

 

 

最终,两人被判15年监禁。但后来因为两人在狱中“表现良好”,减刑至8年。

 

如今他们已经重获自由,但也许他们的悔过还没开始,

 

 

两人中的乔恩,在重获自由的这10年间曾经两次被发现电脑中储存有数千张儿童性照,被警方怀疑可能参与了儿童性网络犯罪…

 

 

而在2015年,他公开表示,小詹姆斯的死完全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有尽好责任才害死了她的孩子”…

 

 

这些儿童杀手的冷血和残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养不教,是父母之过。

 

但年龄,也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12至14岁故意杀人将负刑责?网友们:极度同意!有的孩子就是恶魔化身!》
文章链接:https://www.bachemiao.com/970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业余吃瓜,理性学习,发现美的世界

小清新扒车教育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