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喵站
吃瓜,学习,涨姿势

泉州的南音文化简介

“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音”爱好者之间互称为“弦友”,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

南音集演唱、弹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乐。

据称,其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泉州南音为何称之为“千年雅乐”?

泉州南音,作为典型的民间通俗文化,据声乐专家论证,无论从乐学、乐器、表演等方面,都比较完整地保留古韵。

因此有“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之誉,音乐专家对“泉州南音”的评价很高,称之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

2009年10月“泉州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南音为何称之为“千年雅乐”?

有据可查,“南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

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因此,古籍书中记载的“南音”是泛指“南方音乐”,并非完全是今天的“泉州南音”。

而在汉代,福建仍属“荒蛮之地”,晋朝时才有中原汉民移居八闽。

由此可见,汉代在福建境内还没有出现“南音”。

为什么称之为“泉州南音”呢?

不知何时开始,在福建泉州地区,民间流传着用闽南语演唱弦管曲调的音乐,并随着泉州人移居异乡,又将这种地域性强的音乐带到居住地,成为泉州籍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由于影响日渐扩大,而泉州又是其发祥地,故称之为“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现已传播到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华人聚集地,特别在菲律宾泉州籍华人汇集区,“泉州南音”更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的另一个亮点。

有关泉州南音的渊源,许多学者的看法不一,有说是汉唐遗音,有的说是五代王氏入闽所传,或说为五代后蜀主孟昶的影响,亦有认为宋元南戏之影响,又有说是由昆曲的演变。

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唐僖宗光启二年八月(886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进入泉州,以泉州为据点,招兵买马,统一福建。这支军队从中原带来了唐代“大曲”在民间传播,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泉州南音”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横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泉州南音为何称之为“千年雅乐”?

另外,今天南音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由此推断,“泉州南音”就是唐代的“南曲”。

用今天的话说,古老的“泉州南音”是大唐盛世之时,全国官民喜爱的唐代“京剧”。

泉州南音为何称之为“千年雅乐”?

据音乐史记载:中国音乐发展至盛唐达到顶峰之后,几经战乱便灰飞烟灭,到了宋代却已经找不到唐代的音乐了。

后来人们才从古墓、敦煌莫高窟、佛教寺庙以及民间的收藏中,找到一些宝贵的音乐史迹。

秦汉时期的横抱琵琶、竖吹尺八,晋唐的筚篥、拍板,敦煌壁画上来自天竺的“迦陵频伽乐舞”和西域各式各样的丝竹乐器及演出场面。

但这一切都仅仅是历史遗迹,只见其形不闻其声。

泉州南音为何称之为“千年雅乐”?

敦煌壁画中横抱琵琶图

令人好奇的是,“泉州南音”却比较完整地保留传承了从汉代到唐代中国音乐的遗迹。

泉州南音所采用乐器种类、形式、音域都有严格限定,音域一般平和而典雅,唱腔采用泉州闽南语唱法。

泉州南音为何称之为“千年雅乐”?

“泉州南音”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或称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 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

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泉州南音为何称之为“千年雅乐”?

南音飘四海,普天唱昇平。

“泉州南音”成了亚洲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的保留项目,每年举办南音大会唱,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弦友集聚泉州。

赞(2)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泉州的南音文化简介》
文章链接:https://www.bachemiao.com/13191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业余吃瓜,理性学习,发现美的世界

小清新扒车教育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