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喵站
吃瓜,学习,涨姿势

南诏大理国文化有哪些特点?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导语

云南地方民族不仅种类众多,并且能歌善舞,民间自古即流传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歌舞。南诏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族乐器,如彝族先民的葫芦笙、葫芦丝(葫芦萧)、口弦(口琴)、弦子(月琴)、三弦,傣族先民的象脚鼓、铓锣等,以及流行在云南各族人民中的铜鼓等。同样歌舞的种类也非常繁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南邵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云南地方民族不仅种类众多,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南邵乐器的种类

这些传统民族乐器有的起源很早,如铜鼓、葫芦笙、葫芦丝等。云南是世界铜鼓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昆明族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中,就出土了五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以后铜鼓成为云南乃至东南亚许多民族共同的乐器。

而云南也是世界葫芦笙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滇国早期墓中,就有葫芦笙;在江川李家山滇国高级贵族墓中,就出土了两件;在晋宁石寨山包括有滇王族墓地的古墓群中,也出土了四件世界上最早的铜葫芦笙,并且同时出土了许多演奏葫芦笙场景的器物,以后葫芦笙成为云南许多民族共同的乐器。同时云南也是世界葫芦丝的发源地,早在战国时期的巂国墓中,就有葫芦丝;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巂王墓中,就出土了两件世界上最早的铜葫芦丝,以后葫芦丝也成为云南许多民族共同的乐器。

这些传统民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吹奏乐器有口弦、木叶、葫芦笙、葫芦丝等。最简单的吹奏乐器为木叶,现代流行于中国中南、西南各地各族人民生活中。

口弦又称口琴、口簧、响篾,现代主要流行在云南的彝语支各个民族及傣族等民族中。起源亦很早,战国时期成书的《世本》即记载有:“女娲作笙簧。”流行在云南的口弦,多以薄竹片削成长条状,中间伦成尖头簧舌。

云南地方民族不仅种类众多,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葫芦笙,现代流行于彝、怒、纳西、拉祜、傣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因此也传入了大唐的“夷部乐……有葫芦笙”,“胡卢笙,攒竹于瓢,吹之呜呜然”。

南诏时期传统民族吹奏乐器还有贝,又名蠡,即海螺。打击乐器有铜鼓、象脚鼓、铓锣等。

鼓原本就是夷人创制,《世本》云:“夷作鼓。”而铜鼓即为云南古代民族的创造。滇国时期以及南诏和后来彝族的祭祀活动中,都采用铜鼓作为礼器。

与象脚鼓同时的另外一种打击乐器——铓锣,亦通行于南诏时期。现在亦流行于云南各民族中,面圆体厚,用特制的响铜铸成。锣面边低、心高,有一或两个层面,中间隆起部分高约3厘米。有大、中、小多种形制,音色浑厚洪亮,发“汪翁”音响。

南邵的饮酒歌舞文化

更重要的是,云南传统民族乐器不仅仅是用于伴奏,而是随奏,操执乐器者,不是舞蹈的旁观者,本人也是舞蹈者,甚至是舞蹈的领导者。“口琴,弹以应歌曲,弹者手舞足蹈,而与歌合节。”他们一边认真地操作乐器,一边激情地舞蹈,神情贯注,且舞且乐,乐在其中。

南诏民族一如中原汉族一样,在自己的民族节日中,亦举族、聚家举行盛大的宴乐。但是,由于民族传统风俗的影响,不仅必备佳肴美酒,还不能缺少歌舞。

云南地方民族不仅种类众多,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南诏时期南诏境内及邻近民族中,都有饮酒歌舞的习惯。

南诏时期,不仅在节日宴乐及平时的酒会上且饮且舞,就是在一般的场合中,也经常聚舞,形成了云南民族独特的歌舞形式,即纯粹以逸乐为目的的打歌、跳脚舞。并且这一歌舞形式,主要流传在南诏的主体民族——乌蛮后裔的彝语支部分民族中,包括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等。

经过南诏时期的整合,云南的各个民族逐渐形成,这些流传在南诏时期的民间歌舞,也逐渐地具体民族化,分门别类地变成为各个民族传统的民族歌舞,如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的打歌、跳脚舞,彝族、苗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等。

“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踏歌”曾经是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艺术形式,是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其源远流长,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即有三组每五人一队手牵手集体舞蹈的图纹。

大唐民间也是如此,受唐风影响,本来就喜欢歌舞的云南民族,更是大行其道,并且形成民族习俗。

本是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铜鼓舞,也逐渐民俗化,成为民间乐舞而流传至今。白居易当年即描写了来自西南地区“铜鼓舞”的表演盛况:“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如今已是彝族、苗族、壮族、瑶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形式之一。

云南地方民族不仅种类众多,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歌舞的艺术影响广泛且深远

南诏不仅人民喜好歌舞,并且受唐朝宫廷乐舞的影响,南诏朝廷中也专门设置有乐队,作为王室的宫廷娱乐,以及朝廷礼仪活动服务。

南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许可,宫廷伎乐队甚至训练大象进行表演:“蛮王宴汉使于花楼前,设舞象,曲乐动,倡优引入一象,以金羁络首,锦襜垂身,随膝腾踏,动头摇尾,皆合节奏。即舞马之类。恂有亲表,曾奉使云南。彼中豪族,各家养象,负重到远,如中夏之畜牛马也。”

南诏时期,不仅民间音乐舞蹈内容丰富多彩,南诏的宫廷乐舞也非常有影响。南诏的宫廷音乐,是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中原和东南亚的音乐而形成的。异牟寻归附唐朝以后,将南诏自己的民族乐舞,编成了进奉大唐朝廷的奉圣乐舞,贡献给唐朝。从此以后,大唐朝廷宫廷燕乐中,即多了南诏奉圣乐舞。

南诏境内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乃至伴奏乐器。因此,南诏的音乐、舞蹈,并不缺乏民族传统和鲜活的素材。但是,南诏没有完整的音乐理论,以及朝廷规定的乐舞礼仪制度。《南诏奉圣乐》是唐朝大臣利用南诏民族的音乐素材,按照大唐朝廷的礼仪制度经过整齐划一的规范整理以后的产物,是南诏传统民族音乐与中原宫廷乐舞的完美结合。“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遣使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言欲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

云南地方民族不仅种类众多,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在南诏的音乐舞蹈史上,《南诏奉圣乐》体现了南诏音乐舞蹈的最高成就。《南诏奉圣乐》属于大型综合类的歌舞节目,规模宏大、内容严谨,表演时有一百九十六人的大型乐队伴奏,八音齐奏、娓娓动听,钲鼓齐鸣、惊天动地,六十四名舞者随着音乐起伏,进退有序,长袖挥舞,遮天蔽日,盛况空前。

但是《南诏奉圣乐》是在南诏乐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加工,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而形成的。里面既有体现南诏地方特色的“舞人服南诏衣、绛裙襦、黑头囊、金佉苴、画皮革”,并歌南诏自己的《天南滇越俗》;之间又有龟兹部、胡部的音乐,也有大唐的大鼓部、军乐部。并且以“尊王攘夷”、歌颂大唐为主题,以表现南诏归附唐朝,忠诚不贰。

因此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表演精湛、感人至深,从此成为了大唐朝廷的保留节目。南诏奉献的“《奉圣乐曲》,是韦南康镇蜀时南诏所进,在宫调,亦舞伎六十四人,遇内宴,即于殿前立奏乐,更番替换;若宫中宴,即坐奏乐”。并且“每宴必使奏之”,成为唐代宫廷乐舞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是南诏乐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音乐、舞蹈本是由人创造为人类自己服务的,也必须有人传承,才能够得以保留、流传。“大抵皆夷狄之器,其声曲不隶于有司,故无足采云。”这样“贵中华、贱夷狄”的结果,自然脱离了实际与人民。《南诏奉圣乐》虽然被改造成功,毕竟是曲高和寡,成为王朝粉饰太平的工具,由于没有具体的传承对象、群体,最终成为了历史的回响。

云南地方民族不仅种类众多,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结语

那些在南诏民间流传的民族音乐、歌舞,由于作为民族传统习俗,有确定的人群传承,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流传到了今天。不仅作为民族娱乐方式,继续在民间流传,并且影响越来越大。经过现代艺术加工改造的“阿细跳月”、“铜鼓舞”和“孔雀舞”等,不仅作为民族经典永久保存在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并且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展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这是云南各个兄弟民族的先民及其子孙们,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南诏奉圣乐》

《世本》

《奉圣乐曲》

赞(2)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南诏大理国文化有哪些特点?浅谈南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成就》
文章链接:https://www.bachemiao.com/10865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业余吃瓜,理性学习,发现美的世界

小清新扒车教育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