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喵站
吃瓜,学习,涨姿势

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导语

蒙古帝国建立之后把亚欧大陆的很大一部分区域统合成为了一个相当巨大的商圈。在十三世纪时期蒙古实现了在欧亚大陆的政治统一,把陆上的“草原之路”与海上的“陶瓷之路”归纳到了一起,而且把伊斯兰世界与中国世界联系了起来。元朝的首都大都(现北京)和伊尔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成为东西方新的交易中心,欧亚大陆的经济开始出现陆地与海洋联动的局面。

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蒙古帝国构筑的欧亚商圈

在海上,元朝最大的港口福建泉州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形成了主要的航线。福建泉州是欧亚大陆的中心港口之一,最早是为了向大都运送粮食而修建的,泉州通过注入渤海的白河与闸门式运河(通惠河)相连,最终通往元朝的首都大都。

关于泉州,马可·波罗(1254—1324)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是这样描述的:“为了满足中国庞大的需求量,泉州港堆积的胡椒,是亚历山大港以及其他港口的一百倍,同时泉州港也是世界上贸易额最大的两个港口之一。”元朝初期,泉州有1.5万艘戎克船从事海外贸易活动,航线遍及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东非等地。泉州可以说是蒙古帝国大商圈的海上起点。

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元朝末期,在泉州搭乘戎克船进行第二次印度洋航行的汪大渊(1311—?),回来后写成了地理书《岛夷志略》。这本书记述了东南亚、锡兰、印度东岸、印度西岸、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马尔代夫群岛、非洲东岸等地区共计98个地名,还有概括北非地区的“马格里布”。现在普遍认为,汪大渊在郑和舰队进行航海之前就已经抵达了印度洋的广阔海域。早在元朝,中国商人就已经搭乘戎克船在印度洋地区进行交易活动。

因为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因此在之前和蒙古人一起被统称为“色目人”的外国商人也随之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所谓“色目人”意思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除了在忽必烈手下任职超过17年的马可·波罗之外,其他的“色目人”绝大多数都是伊斯兰商人。伊斯兰商人也将伊斯兰的地理观带入了中国社会。

蒙古商圈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伊斯兰商人将“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所描绘的世界进行修改后带入了元朝。在这一时期,中国也建立起了以蒙古帝国为中心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陆海全方位圆环网络,基于中华思想的传统世界地图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根据《元史·天文志》的记载,就职于元朝的波斯学者扎马鲁丁用木头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这个地球仪上,地表的七成都是绿色的海洋,剩下的三成是白色的陆地,上面还有经线与纬线。1330年左右李泽民描绘的《声教广被图》是受“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影响较深的元代世界地图的代表。但遗憾的是,这张地图并没有留存下来。

在元朝灭亡10年之后的1378年,受《声教广被图》影响创作出来的明朝《大明混一图》(混一是“世界”的意思)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其受“托勒密的世界地图”的影响。在这张地图上不仅将中华帝国按照传统的方法描绘得很大,还详细的描绘出了印度半岛、印度洋以及阿拉伯地区、波斯湾还有非洲地区。这个将传统的中国地图与伊斯兰的地理知识机械性地结合在一起的新类型的“世界地图”,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崭新认识。

位于京都的龙谷大学,收藏着1402年朝鲜王朝(李朝,1392—1910)制作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个为了展现朝鲜王朝的正统性而描绘的地图,虽然将朝鲜半岛几乎描绘成和中国一样大,但还是遵循着蒙古帝国时期的地理知识,将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欧洲大陆都加了进来,不过面积都比实际小很多。

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很明显是受《大明混一图》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里面,印度、锡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非洲大陆以及欧洲都被描绘得比《大明混一图》更大更清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欧亚大陆的南部海域也被描绘出来。基于根深蒂固的中华思想所产生的中国的世界形象发生了改变,这也对朝鲜王朝的地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郑和舰队的大航海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对内实行了海禁政策。不过有一段时期,明朝恢复了蒙古帝国的海外贸易。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帝(1403—1424年在位),命令郑和带着一支很强大的舰队在东南亚以及印度和波斯湾非洲地区进行了前前后后的六次航海,如果再包括下任皇帝总共进行了七次航海。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类似郑和这样的航海壮举是极其少见的。在讲述郑和的海图之前,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大概情况。

14世纪中叶,不断扩张的元朝(1271—1368)倒台,明朝(1368—1644)建立,意图恢复和重建传统的中华帝国。之前一直被放在扩张上的注意力被重新转向对内的建设,因此明朝禁止船员和商人前往海外,海外贸易也以官方贸易的形式被限制在明王朝的管理之下。

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原本扩展至欧亚大陆范围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明朝时期一下子变得萎靡不振。不过,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帝时代,是唯一例外的时期。中国的海运业也在这一时期重新焕发出生机。

以武力推翻第二位皇帝自己坐上皇帝宝座的永乐帝,为了弘扬国威以及发展国家贸易,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前往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海域。接到皇帝命令的宦官郑和,在1405—1433年的28年之间以一艘重达数千吨的宝船作为旗舰,率领一支拥有200余艘舰船、2.7万余人的大规模舰队,进行了七次名留世界航海史的大航海。前三次他的目的地都是印度西岸盛产胡椒的卡利卡特港,第四次之后他的目的地延伸到了波斯湾的霍尔木兹。

因为明朝的官方贸易几乎完全被限制在东亚区域,因此明朝时期从印度洋、东南亚进口的胡椒等调料,以及香木和药材都大幅减少。郑和舰队在大量购入这些商品的同时还增加了向明朝进贡的国家数量,在每次的航行时也负责接送这些朝贡的使节。

舰队将从非洲运回的狮子带到南京,民众对此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当时的民众把非洲的狮子看作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而麒麟只有在明君统治的时期才会出现。在狮子被从南京送往北京的路上,沿途民众全都陷入了狂热的状态,永乐帝在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想必也会感慨万千吧。

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结语

但是,多次派遣以宦官为主的庞大舰队出海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导致官员对此批评不断。加之明王朝迁都北京,因为雷电造成紫禁城大火,以及永乐帝去世,终于在送走最后一批使节之后,郑和的远洋航行也中断了。后来,据说那些对宦官专权充满反感的官员,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浪费巨额金钱的大航海,将包括海军在内的所有远洋航行资料全部付之一炬。大航海的痕迹就这样被彻底掩埋在历史的黑暗之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参考文献

《马可·波罗游记》

《元史·天文志》

《大明混一图》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欧亚大陆的航海历程,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大贸易时代的最后写照》
文章链接:https://www.bachemiao.com/10863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业余吃瓜,理性学习,发现美的世界

小清新扒车教育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